中國時報【(執筆:潘杏惠)】
關山電光社區舊名「雷公火」,居民常在山下看到藍色火光,以為是雷光火,閃電的台語即為雷公火,以其意象取名。清朝時,部落阿美族青年製作竹砲英勇退敵,是族人引以為傲的史蹟,如今遊客來訪也能親身體驗貼近歷史傳說的聲音。
黃瀚從小在電光社區長大,現年24歲,是少數大學一畢業即返鄉的年輕人,問起理由,他笑笑反問:「為什麼我不能留在從小生長的地方?」也正因他不想離開故鄉,又深知農業幾乎是關山唯一的工作機會,他大學唸精緻農業,返鄉務農也在自己出身的電光社區擔任解說員,更在電光國小兼職,才有辦法生存下來。
黃瀚說,他一直很嚮往農耕時代居民彼此互助合作、共享資源。對他來說,關山小鎮市集就是一個互相交流理念,認識新朋友、滋潤自己的機會,「鄉下要有年輕人才有活力啊!」
30歲黃薰平是黃瀚太太,北藝大藝術與人文教育研究所碩士,念研究所時,她到電光社區進行農村再造田野調查,論文寫的也是電光社區,後來更進一步留下來,運用專長行銷社區;她成立臉書粉絲團,透過小旅行讓遊客度體驗糯穀收割、釀梅,還辦市集、音樂會、辦桌,照顧關懷據點的阿公阿嬤也參一咖,用戲劇呈現電光百年歷史故事「雷公火之役」。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